雷霆怪獸 Thunderbolt 2
2014/12/25 6:19 am 燦哥與亞由

這陣子以來,燦哥實在忙碌,本來不想接受任何來自老友老蔡交辦的任務,然而由於新介面 Thunderbolt 2 的誘惑驅使,幾經思考後燦哥還是接下了這個測試專案,針對 Thunderbolt 2 周邊來個全方位的測試;然而;除了對於 Thunderbolt 2 的速度與效率探究,對燦哥的確是個歡欣爽事外,但測試中過程的繁瑣與種種細節,實在是給予忙碌到翻掉的燦哥的一大挑戰,所以最後決定分別在中正大學燦哥我博班老闆的研究室、研究團隊研究室,和燦哥在明道大學研究室三個地方進行。

嘿嘿,這下子燦哥也有三窟,那⋯測起來會比較順利嗎?

先不說別的,事實上對於 Thunderbolt 2 介面,坊間有種種不同的評論,甚至質疑「有了 Thunderbolt 還需要 Thunderbolt 2 嗎?」、「 Thunderbolt 2 真的能提升和獲得多少效率?」等種種聲音。

然而;經過燦哥這幾天的反覆測試,加上高端周邊硬體設備的加入,使得鐵齒的燦哥我不得不認真看待 Thunderbolt 2 所創造的效益。


上圖是為了完成本次 Thunderbolt 2 的測試把老闆的研究室搞成這麼混亂⋯



■ 關於 Thunderbolt 2

在不久之前 Apple 與 Intel 才共同開發前所未有的 Thunderbolt 概念(請查閱之前燦哥的文章), Thunderbolt 本身其實已經打破了所有民用規格外接介面的傳輸速率紀錄。


Thunderbolt 技術融合了所有 PCIe 和 DisplayPort I/O到一個高效率的協定。透過單一纜線傳輸做路由流量管理,圖片來源:Technology@Intel 官網。

隨著 Apple 搭載新的 Thunderbolt 2 硬體設備的問世,大家才有機會來測試和感受這一個超級雷霆 Thunderbolt 2 魔力,應該這麼說吧; Thunderbolt 2 突破了自己的格局,大步邁進雷霆 2.0(Thunderbolt 2)的風馳電掣。

Thunderbolt 的概念其實很簡單,其技術融合了所有 PCIe 和 DisplayPort I/O 到一個高效率的協定。透過單一纜線傳輸做路由流量管理(支持菊接鏈和熱插拔設備),其智慧型控制器讓幾乎任何周邊設備介面都可連接。例如: DisplayPort 也向上支持多種高清顯示和多達 8 聲道的 HD 、 4K 影音等,幾乎滿足所有的需求。

不過「雷霆 Thunderbolt 」雖然速度非常快,除了 Apple 產品外至今仍無有效的完全方案支援 Win-tel PC 系統,因此只有在蘋果產品上廣泛推廣了。就在第一代 Thunderbolt 逐漸為大家忘記之時,這次推出的 Thunderbolt 2 又有什麼賣點呢?現在就詳加分析一下:


Thunderbolt 2 是使用了四個獨立的10Gbps通道(2 個上行和 2 個下行通道)合併成 2 個 20Gbps 雙向通道。圖片來源:Technology@Intel官網。

由於 Thunderbolt 2 仍採用與 Thunderbolt 一樣的介面,所以將這兩代介面一起比較其實無法從外觀上將兩者區分出來。而 Thunderbolt 2 最大的改進在於它的雙向傳輸速率上提供到 20Gbps 的雙向傳輸速率,是第一代介面的2倍。 兩倍的傳輸速率主要原因是改用新一代 Thunderbolt 控制晶片。但你請不要高興得太早,事實 Thunderbolt 2 是使用了四個獨立的 10Gbps 通道(2個上行和 2 個下行通道)合併成 2 個 20Gbps 雙向通道。

因此儘管 Thunderbolt 2 整體的傳輸速率仍保持不變,但是每條線路的傳輸性能卻因此獲得提升了。 Thunderbolt 2 理論上能提供 1500MB/s 的傳輸速率,根據查證 Thunderbolt 2 將可因此創新應用層面,例如 4K 影片的傳輸。由於 4K 視頻要求的 15Gbps 傳輸速率,所以超過了 Thunderbolt 所能提供的 10Gbps 通道,所以 Thunderbolt 2 的問世才讓周邊傳輸 4K 視訊傳輸製作成為可能。 Thunderbolt 2 在數據傳輸速率上號稱兩倍於上一個版本,另一方面, Thunderbolt 2也充分運用了Express PCI-e 轉接擴展優勢,讓 Thunderbolt 2 周邊變成有無限可能的期待。



■ Thunderbolt 2 的高端與重度使用周邊定位不變

儘管蘋果 Mac 很早就廣泛的使用 Thunderbolt 介面,但它的推廣至今仍令人失望。早些時候,有有些反映說 Thunderbolt 發展緩慢,可能是因為 Intel 在授權 Thunderbolt 介面時,比起往昔的授權動作,可說是異常的謹慎,但經查閱相關資料顯示;儘管 Intel 目前已經頒發了兩百多個 Thunderbolt 生產授權,然而;採用 Thunderbolt 介面的產品依然是寥寥可數。

基於這樣的態勢, Thunderbolt 2 的應用範圍在大部分使用者依然是一蹶不振,主要還是其定位在於需要對大量數據與高速多媒體運用專業人士。

另一方面, Thunderbolt 2 的成本確實較高。相對於目前已經全面普及的 USB 3.0 介面來說,其仍然占盡了一切優勢。儘管 USB 3.0 的理論速度 5Gbps ,僅為 Thunderbolt 2 的四分之一,但是對於一般客戶來說在一般的日常應用上已經綽綽有餘了,且 USB 3.0 還具備向下兼容 USB 2.0 的傳統優勢;所以在一向追求低成本的 PC 生產廠商裏,想要接受價格相對較高的 Thunderbolt 2 的確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另一方面, Thunderbolt 周邊設備的高昂的價格也是讓使用者怯步的因素之一,或許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 Thunderbolt 2 在上述分析下想要成為主流在仍存有一段差距。



■ 本次測試的相關設備

這是燦哥本次測試使用的硬體設備,包括 MacPro 、 AKiTiO Thunder2 PCIe Box 、 AKiTiO Thunder2 Quad 及內裝硬碟與 SSD 硬碟各四台,另外是使用在 AKiTiO Thunder2 PCIe Box 的 PCIe 10Gigabit 網路卡。

以下仔細介紹⋯


上圖是要裝在AKiTiO Thunder2 Quad 及內裝硬碟與 SSD 硬碟(2.5” SATA III SSD 6G/bps) 及一般傳統硬碟(TOSHIBA 3TB 3.5吋 SATAIII 硬碟 7200 RPM(DT01ACA300)SATA 6G/bps)各四台,及 Intel Ethernet Converged Network Adapter X540 (PCIe 10Gigabit 網路卡) 一張。


上圖是 AKiTiO Thunder2 Quad 4Bay 的開箱後內容物及徒手快拆法。



■ 測試環境

對於 Mac OS X 的測試環境來說是比較單純的,因為 Thundbolt 2 介面,就是近年來 Mac (其實是 2013 年中款之後)的標準介面了,從硬體設備的市場上其實除了 Apple 之外,幾乎找不到相容的主機板了。

當然,使用 Apple 最佳的利基就是使用 BootCamp 運行 Windows ,但有一件事情是必須被確認的,那就是在 BootCamp 下的效能。所幸根據上一個測試,在 BootCamp 下效能減損比例並不高,因此應該是可以拿來做為測試數據比對的。


使用BootCamp運行Win的效能減損比並不高。

在使用 BootCamp 運行 Windows 8.1 ,最主要的是測試 AKiTiO Thunder2 PCIe Box,在 Box 裡我特地裝入一張燦哥相關研究專案中所研發的特殊規格、有著四個 HD 埠的影像擷取卡,也用了燦哥博班研究團隊裡的靈魂人物“亞由”所開發的特殊軟體運行擷取與應用工作。相較於第一代的「mLogic mLink Thunderbolt PCIe 擴展機箱外接盒」除了穩定外,高速的頻寬更是足以讓四路的 HD 畫質擷取游刃有餘。



■ 雷霆戰艦 (AKiTiO Thunder 2 Quad)

首先登場的是 AKiTiO Thunder2 Quad ,這是 AKiTiO 新一代的戰略產品,也是讓 Thunderbolt 2 規格走向專業快速的一個重要宣示,當 AKiTiO Thunder2 Quad 使用 4-Bay 的外接儲存裝置,廠商宣稱可以使用 4 台高速固態硬碟組成 RAID 0 模式時,「雷霆戰艦 (AKiTiO Thunder 2 Quad)」可以達到 1375MB /s 的極速傳輸性能!

AKiTiO Thunder2 Quad 配置了兩個 Thunderbolt 連接孔串接擴充設備,此外硬碟托盤可以完全相容安裝 3.5 吋與 2.5 吋的硬碟而不必換裝托盤,加上 AKiTiO 的招牌鋁合金外殼與導熱風扇,讓金屬快速的將硬碟溫度導出,讓專業重度使用者可以長時間的使用它,不用擔心溫度過熱所導致的問題。


雷霆戰艦 (AKiTiO Thunder 2 Quad)連結示意圖,取材自AKiTiO 官方網站。

此外,兩個 Thunderbolt 連接孔,可以讓使用者串接 6 層 Thunderbolt 設備,可以串接儲存裝置也可以同時串接 Mini Display 或是 Thunderbolt 介面的螢幕顯示器使用。

AKiTiO Thunder2 Quad 使用 Thunderbolt 2 雙向 20Gbps 極速傳輸介面,是影音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傳輸介面。


AKiTiO Thunder2 Quad 整體外觀,取材自AKiTiO 官方網站。


機箱裡的 Tray 經過精密計算螺絲腳位後,讓3.5”及2.5”硬碟可以共用。


好吧~先來個AKiTiO Thunder2 Quad 真正開箱照


真的不必任何工具就可以把整個機箱拆開來。


看到機箱裡的 SATA 硬碟接腳和 PCIe 轉接介面與控制晶片已經整合到讓燦哥無法再將它細拆的階段,讓向來會把測試幾大卸八塊的燦哥我有些失落感。



鋁合金結構,加上超靜音風扇AKiTiO Thunder2 Quad用料無話可說。




■ 實測內容

首先,燦哥就先使用剛借到的 Mac Pro 作為測試主機,燦哥特地安裝一個完全乾淨的 Mac OS X10.9 及一個利用 BootCamp 新安裝的 Windows 8.1。在 OS X 上作為效能主力測試,包括 SSD Raid-1, Raid-0 硬碟分別都是使用 4-Bay 來測試傳輸速度,驚人的是在 4-Bay SSD Raid-0 硬碟下竟能有1200MB 的傳輸速度,已經接近了 RAM 的速度了!

而四台傳統硬碟也不遑多讓,可見 Thundbolt 2 傳輸介面硬是了得。這樣的成績間接證明了周邊決不再是速度的瓶頸,這個高速介面是什麼呢?當然是配備著 Thundbolt 2.0 的 AKiTiO Thunder2 Quad ,相信經常看燦哥報告的同好以對於 AKiTiO 公司產品知之甚詳才是!

看著這些數據,真是令人頻流冷汗,因為 AKiTiO Thunder2 Quad 是燦哥使用電腦廿餘年來,所接觸到傳輸速度最快的個人使用等級的周邊設備了,當燦哥我測到 1200MB 的傳輸速度時真是張口結舌,驚訝不已,重複的測試好多次,才敢做下這次記錄,後半段是在使用 MacBook Pro 2013年初(Thundbolt 2.0)及 MacBook Pro 2012 年中(Thundbolt 1.0)兩款配備有 Thundbolt 的 MacBook 也間接證實了 Thunderbolt 2.0 介面真的快了將近一倍。

以下就是燦哥我測試 AKiTiO Thunder2 Quad 的數據資料:

使用設備:

AKiTiO Thunder2 Quad 內裝SSD硬碟四台 ( 2.5” SATA III SSD 6G/bps )

AKiTiO Thunder2 Quad 內裝一般硬碟個四台 ( TOSHIBA 3TB 3.5吋 SATAIII 硬碟 7200 RPM(DT01ACA300)SATA 6G/bps )

MacPro ( Quad-Core and Dual GPU 3.7GHz Quad-Core Intel Xeon E5 processor 12GB 1866MHz DDR3 ECC memory Dual AMD FirePro D300 with 2GB GDDR5 VRAM each 256GB PCIe-based flash storage, Thunderbolt 2 .0 / 2Port up to 20Gb/s)

MacBook Pro Retina, 15 英吋, 2013 年中 ( 2.6GHz 四核心 Intel Core i7 / 6MB L3 cache / 16GB 1600MHz DDR3L RAM, Intel Iris Pro Graphics / NVIDIA GeForce GT 750M 2GB GDDR5 VRAM Thunderbolt 2 .0 / 2Port up to 20Gb/s / 960GB SSD)

MacBook Pro Retina, 15 英吋2012年中 ( 2.6GHz 四核心 Intel Core i7 處理器 6MB L3 cache 8GB 1600MHz DDR3L RAM, Intel HD Graphics 4000 / NVIDIA GeForce GT 650M 1GB GDDR5 VRAM Thunderbolt up to 10Gb/s 2Port / 512GB SSD )

在MacPro上運行的是OS X Mavericks 10.9作業系統,BootCamp是Win8.1


MacBook Pro 15”2012 年中款上運行的是 Mac OS X 10.10 Yosemite 作業系統,BootCamp 是 Win 8.1


MacBook Pro 15”2013 年末款上運行的是 OS X Mavericks 10.9 作業系統, BootCamp 是 Win 8.1






■ 實測數據資料


上圖是使用四棵TOSHIBA 3TB 3.5吋 SATAIII 硬碟 7200 RPM(DT01ACA300)SATA 6G/bps 利用 Mac OSX 在 AKiTiO Thunder2 Quad上製作Soft-Raid-0 的過程


上圖是使用四棵2.5” SATA III SSD 6G/bps 利用 Mac OSX在AKiTiO Thunder2 Quad 上製作 Soft-Raid-0 的過程

使用 QuickBench 在 Mac Pro 串接 AKiTiO Thunder2 Quad 單一埠 SSD x4 Raid-0 所測得的數據,其實和 AKiTiO 官方所標榜的相差不大(當然相對於慢速周邊來說已經很大一個數據了)從 QuickBench 上測得的資料傳輸速度為:1385MB/s Read, 1216 MB/s Write 這樣的數據在周邊設備來說已經很嚇人了,殊不知 一條 DDR2-1066 的 RAM 速度大約是 8500 MB/s, IEEE1394a 的最高傳輸速度為 50MB/s ,而 USB 3.0 目前理論值傳輸速度為 500MB/s ,看官們應該可以感受到速度感了吧!燦哥曾經試著讓 AKiTiO Thunder2 Quad 自己複製 4GB 的壓縮檔案到忖@個硬碟,還來補及抓取畫面就已經 Copy 完畢了呢!


在Mac Pro 串接顯示器及 AKiTiO Thunder2 Quad SSD x4 Raid-0,雖然串接了顯示器,但整體效能影響並不明顯,看官們可以與上圖比較出來


在 Mac Pro 串接顯示器及 AKiTiO Thunder2 Quad SSD x4 Raid-0 ,雖然串接了顯示器,使用 Disk Speed Test 測試結果顯示的速率數字大概都是降低 15% 左右。


在 Mac Pro 串接顯示器及 AKiTiO Thunder2 Quad SSD x4 Raid-0,串接了顯示器使用 AJA System Test 測試結果顯示的速率數字大致上與 QuickBench相當。

也由於如此,雖然燦哥用這三個軟體都分別做了測試,以下因為篇幅的關係,所以儘量以 QuickBench 作為數據的參考,對 Disk Speed Test 的數據情有獨鍾的看官們,可以用這個數據來換算。

當然,早期燦哥在測試時,都會以碼表計時,但是這樣一個超級速度展現下,燦哥也沒有把握能夠準確去執行手動計時,只能相信較具公信力的軟體所測得的數據來呈報了。

從上圖中看官們可以發現,在燦哥的 MacBook Pro Retina, 15”2012 年中串接 AKiTiO Thunder2 Quad SSD x4 Raid-0 ,就被打回原形了,因為燦哥的 MacBook Pro Retina, 15”2012 年中款,是使用 Thunderbolt 1.0 介面而已,不過速度仍然是非常強悍的;這也同時證明 Thunderbolt 1.0 介面 800MB/s 以上的傳輸速度已是極限了,這一點對於多軌高畫質影音剪輯仍有些尷尬。

然而, Thunderbolt 2.0 介面的出現,適時的補強了這一塊,而 AKiTiO Thunder2 Quad 也適當的提供了一個發揮 Thunderbolt 2.0 介面效能的周邊設備舞台。



■ Thunderbolt 2 與 HD 高畫質影音編輯

其實燦哥也使用了Mac Pro 利用外接的 AKiTiO Thunder2 Quad Raid-0 SSDx4 作為影音運算與儲存硬碟搭配 Final Cut Pro 來剪輯一段 HD 高畫質影片。

結果呢?哈哈,一切超乎燦哥想像的順暢,而且在 MacBook Pro Retina, 15 英吋 2013 年中款上面做剪輯工作依然順暢無比。


MacBook Pro Retina, 15(獨顯款)搭配外接的 AKiTiO Thunder2 Quad Raid-0 SSDx4 做剪輯運算工作硬碟,也是可說順暢得令人感動。




■ Thunderbolt 2 與 4K 影音編輯

根據廠商的說明, Thunderbolt 2 支持 DisplayPort 1.2 規格,可以串接最新的 4K 螢幕。如果你是一個影音編輯者,您可以使用 Thunderbolt 2 連接埠來連接外部存儲裝置和串接一個 4K 的螢幕。

可惜的是,燦哥我這次實在沒辦法再有更多的相關設備去做這項測試,或許有哪位看官有此興趣可以幫燦哥補充這一塊拼圖。


4K影片製作示意圖,圖片來源:Technology@Intel官網。



■ 關於 AKiTiO 雷霆快拷

「AKiTiO 雷霆快拷」軟體是特別為「 Thunder 2 Quad 雷霆戰艦 」所設計的軟體。


AKiTiO 雷霆快拷軟體功能示意圖,部份取材自 AKiTiO 官方網站。

配合「 Thunder 2 Quad 雷霆戰艦 」使用的快拷軟體,可以讓您很容易的將其中一台硬碟內的資料,複製到其餘的台硬碟內,最多可進行 1 對 3 的資料拷貝動作 。執行這個複製程式動作前,支援直接進行格式化目的磁碟,在複製動作完成後,也可已進行複製檔案比對動作並且具有動作紀錄的功能之外並且還可以節省約三分之一的複製資料時間呢!


AKiTiO 雷霆快拷軟體介面,部份取材自 AKiTiO 官方網站。



■ 對於 AKiTiO Thunder2 Quad 小結

對於這一次的 AKiTiO Thunder2 Quad 的測試專案,燦哥我一直處於戒慎嚴謹的態度去處理,因為這些設備所費不貲且大多數對象為專業或重度講求速度的使用者。然而,燦哥我卻很難去用一個簡單流程來詮釋整個過程,但是把複雜過程都寫出來也未必能讓一些使用者充分理解;因此也只能使用較接近使用者語言去描述。例如,燦哥在測試時也曾迷失方向,也就是到底要不要去使用 random read 及 random write 的 Benchmark 來測試速度,幾經折騰和考量還是只秀出了 sequential read and write 測試項目,原因無他;因為燦哥這次要測試的是週邊設備連線時(外接周邊)的最高速度與相容性,而不是設備裡的 SSD 或 HD 的速度。

另一個項目是相容性問題,AKiTiO Thunder2 Quad 能否跨越平台,這是燦哥一直很在意的,相當程度來說當然廠商也很在意。但很遺憾的,在兩台不同時間出廠的 MacBook Pro 來說 AKiTiO Thunder2 Quad 還是無法支援 Win 8 ,然而 Mac Pro 卻可以,也就是說燦哥透過 Thunderbolt 把它接入 Mac Pro ,然後利用 BootCamp 開啟 Win 8.1作業系統,是可順利找到 AKiTiO Thunder2 Quad 這個周邊的,但卻無法 Plug and Play ,也就是說在 Mac Pro 裡一旦退出 AKiTiO Thunder2 Quad 這個設備還要再次加入時,就只有重插介面然後重開機了。

整個測試過程中,讓燦哥相當滿意的是散熱與風扇噪音控制。在三更半夜裡,研究室冷氣房裡縱使把 AKiTiO Thunder2 Quad 放在身邊。也只聽到冷氣的聲音,可見其寂靜程度驚人。當然散熱方面也是表現得相當優秀,截至發稿為止,燦哥已經放在研究室未關機運作個把月了,甚至到大陸講學兩週的期間作為遠端硬碟(透過伺服器),在沒有空調下狂操猛用,一樣穩如泰山,健康無比呢!



■ 艾客優品 (AKiTiO) Thunder 2 的 「雷霆 PCIe 轉接盒」(AKiTiO Thunder2 PCIe Box)

一直以來,「雷霆 Thunderbolt 」雖然速度非常快,但除了 Apple 產品外至今仍無有效的完全方案支援 Win-tel PC 系統,因此只有在蘋果產品上廣泛推廣了。好在, Apple 造福水果使用者,釋出了 BootCamp ,因此也讓 Mac 使用大眾順理成章的可以使用 BootComp 運行 Windows 8.1 時,享用 Thunderbolt 周邊的快感。

可惜的是,Microsoft 一直沒將 Thunderbolt 介面列為 Plug-and-Play 的周邊認證。因此通常必須周邊備妥後才開機,無法中途聯結周邊,不過這種情況應該影響不大,既然有特殊用途應該不至於中途離線,也因為這樣所以當周邊傳輸當機時就只能重開機了一途了。


AKiTiO Thunder2 PCIe Box 是一個配備有 Thunderbolt 2 PCIe 介面的轉接盒,提供了一個額外的 PCIe 插槽,透過 Thunderbolt 介面與電腦連接使用,給筆記型電腦或需要多一個 PCIe 插槽的用戶使用。其具備了 Thunderbolt 2 .0 雙向 20Gbps 極速傳輸介面、 1個 PCIe (x16)插槽,支援半長、全高、雙寬尺寸的 PCIe 卡。

AKiTiO Thunder2 PCIe Box 已是第二代的產品了,第一代產品其實在燦哥所在的研究室團隊,已經實作在許多設備上了,外接的 AKiTiO Thunder2 PCIe Box 允許串接最多 5 個額外的 Thunderbolt 設備,使用者可以把一些週邊的系統串接拉在一起。更換插在裡面的 PCIe 週邊卡不需使用螺絲起子工具,只要徒手就可以拆裝內裝在裡面的 PCIe 卡即可。實在是太方便了!

AKiTiO Thunder2 PCIe Box 承襲了第一代「mLogic mLink Thunderbolt PCIe 擴展機箱外接盒」多平台的高相容度的特性,無論是 MacBook Pro 或 Mac Pro ,只要有 Thunderbolt 就能接上周邊,無論是Win-tel PC 或 Mac ,在燦哥所有測試中是相容性最好的周邊設備了。

話說回來, AKiTiO Thunder2 PCIe Box 支援 PCIe 2.0 x4(5Gbps) 且不用工具就可以方便拆裝的設計,真的很方便。而且與所有 Thunderbolt 一樣,可串接多達 6 台的 Thunderbolt 裝置。鋁合金外殼和內置超靜音風扇的主動式散熱,讓有著噪音潔癖的燦哥無話可說。

AKiTiO Thunder2 PCIe Box 理論上當然可以插上任何 PCIe 的介面卡,燦哥特地找來一張昱聯公司的 SSD PCI-e 介面 XP700 512GB 高速固態硬碟卡,它是 PCIe 2.0 的規格,根據官方給的資料是最大讀取速度約 700MB/s ,最大寫入速度約 650MB/s 。燦哥分別使用 QuickBench 、 AJA System Test 與 Disk Speed Test 做了測試。從上面的數據可知,AKiTiO Thunder2 PCIe Box 充分表現了 PCIe 周邊設備應有的儲存效能了,可見 AKiTiO Thunder2 PCIe Box 更勝以往。



■艾客優品 (AKiTiO Thunder 2 「雷霆 PCIe 轉接盒」對顯示卡的支援

其實 AKiTiO Thunder2 PCIe Box 與第一代的差別,燦哥我認為是顯示卡的支援上精進了不少,研究團隊的亞由特地找來一張平價的 PCIe 顯示卡⋯ NVIDIA GeForce GT 640 ,結果竟然大出意料之外,竟然可以順利啟動並且在 Win 8 和雙螢幕相容。

猶有甚者,由於亞由長期研究顯卡最佳化,竟也受到最佳化待遇呢!上圖便是透過 AKiTiO Thunder2 PCIe Box 與內加裝入的NVIDIA GeForce GT 640 在MacBook Pro 15”上做雙螢幕和雙系統運用。

事實上,我們也做了個相容機種的測試:

上左圖是使用 Mac Pro 與作業系統 Mac OS X 10.9 及 Win 8.1 on BootCamp 做相容性測試,右圖是在 AKiTiO Thunder PCIe Box 插入 NVIDIA GeForce GT 640 。研究室同事亞由還特地把他的 MacBook Air 也拿出來測試。

在這個測試中;我們在最後特地將 AKiTiO Thunder PCIe Box 第一代(白色塑鋼)與第二代分別做了串連與加入四埠高畫質剪輯卡做即時和線上畫面截取和錄製播放…等研究分析。


上左圖特地開啟整體系統運作資源,以觀察系統運作情形。

我們特地把 AKiTiO Thunder PCIe Box 第一代(白色塑鋼)與 AKiTiO Thunder2 PCIe Box 第二代(黑色鋁合金)插入都插入擷取卡做相互串接,然後又將顯示部份接到投影機投影出來,在此同時再使用亞由帶領開發的特殊功能軟體進行同時 4 個 HD 擷取影片工作,這樣的複雜工作運作起來相當順暢而且令人滿意,充分展現出 AKiTiO Thunder PCIe Box 的剽悍與魔力。

燦哥從網路資料查得,艾客優品 (AKiTiO) Thunder 2 的「雷霆 PCIe 轉接盒」已經通過 Apple 和 Intel 測試認證。然而,為了使用該裝置,需要在「雷霆 PCIe 轉接盒」裡安裝一張 PCIe 卡,並且該卡的驅動程式必須通過支援 Thunderbolt 技術要求(例如:熱插拔和從睡眠狀態恢復)。在這項實驗中 AKiTiO Thunder2 PCIe Box 並不只是快而已,他相容的 PCIe 介面比以往更加理想了(看官可參考燦哥隨本文整理的相容 PCIe 介面列表)

不過具備 GPU 功能的 PCIe (顯視卡)卡大多數沒有 Thunderbolt 的認證機制,我們使用的 NVIDIA GeForce GT 640 卡純屬巧合之作喔,而且還是經過亞由修改 Kepler GPU DirectX 11 進行最佳化驅動程式碼而來的;建議使用者不要隨意安裝這類的PCIe 卡在 [雷霆 PCIe 轉接盒] 內,避免產生無法預期的問題。


資料來源:AKiTiO 官方網站



■ 效能與效率

我們分別使用 MacBook Air(無獨立顯卡)與配備 NVIDIA GeForce GT 750M 2GB GDDR5 VRAM 獨立顯卡的 MacBook Pro Retina, 15”,做四路 HD 作即時擷取與編輯實驗,結果效能差別不大,可能是亞由利用 SDK 將顯卡最佳化效能的原因吧!

前文已說明過,事實上 Thunderbolt 2 的整體傳輸速率並沒變。 Thunderbolt 2 只是將四個獨立的 10Gbps 通道合併成 2 個 20Gbps 雙向通道傳輸而已。

因此, Thunderbolt 2 理論上能提供 1500MB/s 的傳輸速率,從上面的速率測試結果與數據,看官們應該可以窺探出一些端倪,在傳輸速度上 Thunderbolt 2 的周邊當然可以超過了第一代 Thunderbolt 所能提供的 10Gbps 通道。另一方面, Thunderbolt 2 也充分運用了如艾客優品 (AKiTiO) Thunder 2 的「雷霆 PCIe 轉接盒」這樣的 PCI-e 轉接擴展盒,讓 Thunderbolt 2 周邊變成有無限可能。

然而,這樣的 PCI-e 轉接擴展盒是否能夠忠實的傳遞 Thunderbolt 2 的速度優勢則是另一個議題了;在燦哥這次測試中,艾客優品 (AKiTiO) Thunder 2 的「雷霆 PCIe 轉接盒」的整體表現是毋庸置疑的。



■ Intel Ethernet Converged Network Adapter X540 (PCIe 10Gigabit 網路卡) 與 AKiTiO Thunder2 PCIe Box 的搭配

前面我們提到,艾客優品 (AKiTiO) Thunder 2 的「雷霆 PCIe 轉接盒」幾乎相容於任何經過認證的 PCIe 卡,這時候看倌們會想知道,那超高速網路卡呢?其實超高速網路卡是玩家在玩的,諸如:Intel X540-T2 Dual Port 10Gbps 雙埠銅線10GbE 網路卡 ,這是目前地表最新最快的 X540 網卡控制晶片的產品,所以燦哥也只能把它裝上 Thunder2 PCIe Box 去看能不能連上網路,結果當然是肯定的啦!


AKiTiO Thunder2 PCIe Box 與 Intel Ethernet Converged Network Adapter X540 (PCIe 10Gigabit 網路卡)的搭配,變成超高速網路傳輸。



■ 結語

從 Thunderbolt 整個架構來說,資料的傳輸的穿透性強勢,進而增進傳輸相容性與速度效率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卻受限於 Thunderbolt 的應用範圍和其定位因素與 PC 市場廣度問題。所以相對於目前已經全面普及的 USB 3.0 介面來說, Thunderbolt 的應用能見度的確相去甚遠。

儘管蘋果 Mac 很早就廣泛的使用 Thunderbolt 介面,但整體觀之,其推廣至今仍有待加強。雖然 Apple 平台的 Mac 支援 Thunderbolt ,但對於 BootCamp 的 Windows 的支援卻是關關自我處處設限,而導致 Thunderbolt 介面無法普及。

基於這樣的態勢, Thunderbolt 2 的應用範圍在大部分使用者依然是有氣無力,例如上文所說相容性問題,AKiTiO Thunder2 Quad 能否跨越平台其實問題都指向於 Apple 的是否開放原因,但很遺憾的 Apple 卻是依然如故,燦哥的兩台 MacBook Pro 在 BootComp 下的 Win 8 仍然無法支援 AKiTiO Thunder2 Quad ,然而 Mac Pro 機種卻可以,也就是說燦哥透過 Thunderbolt 把它接入 Mac Pro 然後利用 BootCamp 開啟 Win 8.1,作業系統是可以順利找到 AKiTiO Thunder2 Quad 這個周邊的,因此可以證明相容性問題應是掌握在 Apple 自己身上。基於上述原因,燦哥認為 Thunderbolt 2 想要成為主流在仍存有一段差距。

AKiTiO 一直於 Thunderbolt 周邊注入相當多的研發,從早期的「雷霆冰極光 Neutrino Thunderbolt Edition固態外接硬碟」、「AKITIO迷你雷霆金牛座 (Neutrino Thunder Duo)外接盒」、「mLogic mLink Thunderbolt PCIe 擴展機箱外接盒」、「 Thunderbolt HUB」等等,讓使用者享受 Thunderbolt 的快速體驗值得嘉許,因緣際會,燦哥也是每戰必與,都參與了相關的測試和使用。這次的測試數據和使用經驗,更令燦哥讚歎,委實完美無瑕;可惜的是對於普及性進展仍然有限,基於廣大使用者來說這是燦哥感覺比較遺憾的地方。



購買指南

搜尋「AKiTiO」所有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