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 : 03/14/2005 11:33 am
就算會漏聲音fayever 寫: 揪斗...
是A8嗎??
他戴起來外界聲音不會漏進來嗎???
不過內耳式耳機實在不適合走路戴..
登登登的線材聲音很煩
還是比內耳式線材磨擦的聲音小

所以隨身背包都放兩個耳機
能靜下來不移動的場合才把 ER4-P 拿出來用
就算會漏聲音fayever 寫: 揪斗...
是A8嗎??
他戴起來外界聲音不會漏進來嗎???
不過內耳式耳機實在不適合走路戴..
登登登的線材聲音很煩
大致原理如下:miel 寫: 什麼叫噪音抵消(noice canceling),是要裝電池的那種嗎?
原理是什麼呢?
miel 寫: 據說SHURE的這些耳機,都有加強「減噪系統」(不需要供電)的設計,這可以讓它的內耳式耳機,無須使用很高的音量,就能讓人輕鬆玩味音樂的細節,因此讓使用隨身聽,不再是一件讓人疲倦的事。
http://www.shure.com/earphones/eseries_e2c.asp
嚴格來說, Shure 用的技術是隔音,並不是所謂的減噪(Noise Cancelling)。Sound Isolating Technology
The E2c’s in ear design, using foam or flex sleeves, naturally blocks background noise.
OK,那我懂這兩個的差別了,ross_tt 寫:miel 寫: 據說SHURE的這些耳機,都有加強「減噪系統」(不需要供電)的設計,這可以讓它的內耳式耳機,無須使用很高的音量,就能讓人輕鬆玩味音樂的細節,因此讓使用隨身聽,不再是一件讓人疲倦的事。
http://www.shure.com/earphones/eseries_e2c.asp嚴格來說, Shure 用的技術是隔音,並不是所謂的減噪(Noise Cancelling)。Sound Isolating Technology
The E2c’s in ear design, using foam or flex sleeves, naturally blocks background noise.
多花了幾千塊,卻聽到這種細節,如果是我,我會把那片 CD 當場折成兩半~~miel 寫: 講到音樂細節的問題,最近我竟然發現,在杜普蕾首次錄音的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BY EMI CLASSIC)中,有個仁兄(或仁姐)跨越不同的樂章猛咳嗽呢…有這曲目的人,不妨拿出來找一下碴吧。
ross_tt 寫:多花了幾千塊,卻聽到這種細節,如果是我,我會把那片 CD 當場折成兩半~~miel 寫: 講到音樂細節的問題,最近我竟然發現,在杜普蕾首次錄音的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BY EMI CLASSIC)中,有個仁兄(或仁姐)跨越不同的樂章猛咳嗽呢…有這曲目的人,不妨拿出來找一下碴吧。
ㄟㄟ,杜普蕾阿姨已經被抬去種很久了耶,
如果你連這片CD都折掉,這…她傳世的作品已經不算多了耶
我記得 rlong 兄好像對音響方面也是略有研究,不知道他對這種細節都怎麼處理?
提外話....ross_tt之前的一篇你到底買了耳機沒......有人因此也敗了耳機....發起人卻沒消息.......不過關於耳道式耳機的麥克風效應其實是可以輕鬆解決的.......er系列購買時都有附贈一個衣領夾請散用衣領夾.....ec系列其獨特帶的方式也是解決麥克風效應的方法其自行調教線與衣服的摩嚓減小.......耳機是買來讓自己聽音樂更爽的....請慢慢享受耳機帶來聽音樂的樂趣.....註騎車時請勿戴耳道式耳機ross_tt 寫:多花了幾千塊,卻聽到這種細節,如果是我,我會把那片 CD 當場折成兩半~~miel 寫: 講到音樂細節的問題,最近我竟然發現,在杜普蕾首次錄音的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BY EMI CLASSIC)中,有個仁兄(或仁姐)跨越不同的樂章猛咳嗽呢…有這曲目的人,不妨拿出來找一下碴吧。
我記得 rlong 兄好像對音響方面也是略有研究,不知道他對這種細節都怎麼處理?
嗚嗚嗚~~QTT 寫:提外話....ross_tt之前的一篇你到底買了耳機沒......有人因此也敗了耳機....發起人卻沒消息.......不過關於耳道式耳機的麥克風效應其實是可以輕鬆解決的.......er系列購買時都有附贈一個衣領夾請散用衣領夾.....ec系列其獨特帶的方式也是解決麥克風效應的方法其自行調教線與衣服的摩嚓減小.......耳機是買來讓自己聽音樂更爽的....請慢慢享受耳機帶來聽音樂的樂趣.....註騎車時請勿戴耳道式耳機![]()
![]()
![]()
Mythology 寫:哈 總算買到E2C了! 聲音聽起來超乾淨的 乾淨到有音色上 層次變得感覺有點淺淺的 現在回去聽Apple的耳機 趕噘真的差超多的!
現在還在Run-in中
這個真的是習慣性的問題了......Adolphchen 寫:
最近改用 Etymotic 的 ER4P
靜靜的坐在咖啡廳還好
一但走路..坐客運..搭捷運...噪音不斷
結果最後最常用的還是 B&O
當然啦.... ER4P 在環境最佳化的情況下表現真是好
這種耳機還有三個缺點:Adolphchen 寫: ...
而且線材磨擦的聲音也是一種困擾
佩帶不正確......請多嘗試將耳機塞進去一點以書適度為限.....floret 寫:我敗了ER-6i貨到馬上拆來試聽
但是............................
居然連一點低音都表現不出來
接到電腦上也是.......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啊!!!
有大大可以告訴我嘛??
不好意思,有研究,不敢!有興趣倒是真的。ross_tt 寫:多花了幾千塊,卻聽到這種細節,如果是我,我會把那片 CD 當場折成兩半~~
我記得 rlong 兄好像對音響方面也是略有研究,不知道他對這種細節都怎麼處理?
看到 rlong 兄說的這一段,突然回想起以前學長告誡的一句話:器材只是手段,音樂才是目的。rlong 寫: 古典音樂是不會退流行的,有許多傳世經典的錄音,幾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因此要享受就得忍受,尤其是50年代的許多經典錄音,因限於當時錄音媒體的限制,(類比式,錄音帶,LP唱片)雜音很多,直到今日,乃深受歡迎。
話又說回來,許多現場錄音,免不了有觀眾的咳嗽聲,如果將重心放在音樂,倒是無傷大雅的,反倒多一份臨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