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yever 寫:
話說回來,我倒是很好奇,民眾為何會恐懼施打疫苗之後可能出現的後遺症?
問得好,這個問題也可以這樣問:
民眾為何不會恐懼施打其他的疫苗,如小兒麻痺、天花、破傷風疫苗?
施打與否,權衡得失,都要看結果的 cost & benefit。
拿小兒麻痺疫苗來講好了,如果不打,萬一得病,有百分之一的機會
會侵犯運動神經,造成不良於行。如果打了,頂多有些不舒服,不會有
神經麻痺的後遺症。(以前的口服小兒疫苗是用減毒的病毒,每年會有
少數個案因為 "吃" 了口服疫苗,得到神經麻痺的後遺症)
H1N1 乃至於每年都在推廣的流感疫苗,如果不打,萬一得病,死亡率
其實非常、非常、非常的低。如果打了,well...
其實民眾都不笨,只要是人都有權衡得失的能力。如果得 H1N1 的死亡率
高達 50%,會有人不打嗎?
前幾天有朋友問我,當年 SARS 死亡率這麼高,為何沒有疫苗問世?
答案很簡單,因為傳染力不高(雖然死亡率蠻高的),製造疫苗無利可圖。
製造疫苗的藥廠,絕對很早就預測到 SARS 疫情不會持久。
H1N1 不同,傳染力很高,但是死亡率不高。這種情形下,如何讓更多
的人去打疫苗?策略是,因為傳染力很高,一定會有人被傳染;有人
被傳染,就一定有人會死亡。透過媒體與政府,讓大家 "知道" 哪裡又
有人死了,就可以製造 "應該要打疫苗" 的號召力。
我注意到,台灣的 H1N1 媒體攻勢總共有三波。
八八水災後是第一波,每天都在炒哪裡又有人得病死了。(
轉移焦點)
疫苗開打後二周是第二波,說是疫情降溫,停課班級減少了。(
邀功)
劉小弟事件,民眾施打意願降低後是第三波,說住院人數又
開始增加,疫情升溫云云。(
恐嚇) 只是第三波媒體攻勢好像效果不彰。
Che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