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使用耳機當實驗~你會發覺有很大的差異~Ruental 寫:我比較想知道,準備二十首流行樂的mp3(>224kbps)與CD,用同部電腦先後播放做blind test,雖說聽得出不一樣,但有幾個人能正確指出哪二十次撥放是from CD,哪二十次又是mp3。
再者使用家庭劇院音響時~你會發覺其中的中.高.低音差異也甚大~
這是有數據報導的~

嗯,好問題,難道音樂的聲音品質一定要高到某一個標準,才能叫做好音樂嗎?
估唔到去到台灣這邊也有"知音人"...近來有好多網上歌手...不收費...在網上流傳...其中有不少都是有心人,而且質素不俗(比起很多流行曲)......還有一些校園音樂...在我這邊..無論如何也買不到...miel 寫:嗯,好問題,難道音樂的聲音品質一定要高到某一個標準,才能叫做好音樂嗎?
我常常會特別注意獨立樂團,或是小眾歌手,
當他們沒有金援的時候,錄音可能很糟,但音樂卻是有心,
有時有了金援之後,雖然「音色」品質變好了,但音樂的初心卻消逝了,
這個問題,的確値得深思,
更値得一味追求「發燒」的聽眾深思,
曾經有一位業界資深的唱片賣家說過:「哪來那麼多天碟?其實幾十年來,不世出的也就那麼幾張,不只是聲音的質素,音樂的內容也是得列入考核的」。
在未比較的的情況之下...我的確分不出來...Ruental 寫:你們沒看清楚我說的。我當然知道聽得出不一樣。但是我所說的這個blind test的意義不在於說出差別在哪,而在於具體指出哪次放的是mp3,哪次放的是aiff。djwasabi 寫:建議使用耳機當實驗~你會發覺有很大的差異~Ruental 寫:我比較想知道,準備二十首流行樂的mp3(>224kbps)與CD,用同部電腦先後播放做blind test,雖說聽得出不一樣,但有幾個人能正確指出哪二十次撥放是from CD,哪二十次又是mp3。
再者使用家庭劇院音響時~你會發覺其中的中.高.低音差異也甚大~
這是有數據報導的~
唉唉...mp3出來後竟然有人把CD音質捧的跟什麼似的,老實說好了,CD也不過是經過44.1KHz取樣後的"跛腳"音樂而已,真要追求音質,你怎麼不提古老的唱盤呢?djwasabi 寫:現今 mp3的流行將ipod的流行推到了高點~
我覺得mp3是一種速食文化~像極了現代人
大家都覺得mp3很方便~但卻大大了抹煞了音樂的價值~
一首cd檔案的歌曲有40-60MB不等~
但經轉換卻連一半的大小都不到~音質差的連有耳朵的人都分辨的出來哪個是哪個~大家都覺得ipod很好~但我卻覺得他方便的底下卻藏著無內容的實質~
像極了西方的速食店家~![]()
也許等到哪一天mp3的消失才是代表音樂的復活~
沒了mp3 大家都沒辦法在網路上傳遞~這樣才會有唱片公司和歌手願意出唱片~
當然回歸到原點~我們消費者才是站在金字塔頂端的最高層~
其實我最希望的是ipod是現今的最好的隨身聽~但我希望的是裡面是給cd 檔案專用的~而不是沒有power的mp3......
這種說法對從小就聽電玩音樂的我來說,算是完全不會在意的。K.Li 寫: "原來過門這裡有把吉他在刷扣...這刷扣搭在這過門真是太妙了..."
"原來這percussion軌的mixdown做這麼立體,這麼層次...真是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原本沒有注意到的細節,深度...才又發現到...
贊同+1chobits 寫:唉唉...mp3出來後竟然有人把CD音質捧的跟什麼似的,老實說好了,CD也不過是經過44.1KHz取樣後的"跛腳"音樂而已,真要追求音質,你怎麼不提古老的唱盤呢?djwasabi 寫:現今 mp3的流行將ipod的流行推到了高點~
我覺得mp3是一種速食文化~像極了現代人
大家都覺得mp3很方便~但卻大大了抹煞了音樂的價值~
一首cd檔案的歌曲有40-60MB不等~
但經轉換卻連一半的大小都不到~音質差的連有耳朵的人都分辨的出來哪個是哪個~大家都覺得ipod很好~但我卻覺得他方便的底下卻藏著無內容的實質~
像極了西方的速食店家~![]()
也許等到哪一天mp3的消失才是代表音樂的復活~
沒了mp3 大家都沒辦法在網路上傳遞~這樣才會有唱片公司和歌手願意出唱片~
當然回歸到原點~我們消費者才是站在金字塔頂端的最高層~
其實我最希望的是ipod是現今的最好的隨身聽~但我希望的是裡面是給cd 檔案專用的~而不是沒有power的mp3......
笑死人了,最早唱片發明時候就有人說這是"音樂的消失",CD發明的時候也有人說這是"音樂的消失",到現在音樂是消失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