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ive Obstructions 五道難題:《完美人類》五重奏一
(點進去可以看到原始版和新制版)
《五道電影難題-繁體中文The Five Obstructions》,一部關於1967年黑白老電影「再製」的影片,這算是一部「紀錄片」吧,呈現整個再製過程的紀錄。
這部影片開宗明義就是:拉斯馮提爾在學生時代非常景仰約根萊斯1967年黑白短片的《完美人類》;拉斯馮提爾表現景仰的方式就是設定了五個條件,希望約根萊斯在這在這五個限制條件下,約根萊斯重拍《完美人類》。
拉斯馮提爾似乎很喜歡設定限制條件,以前就搞過著名的Dogma宣言;不過這次拉斯馮提爾並不是要弄一個像十誡那樣的Dogma宣言,這次這五個條件比較隨性、個人化一些,有趣的是:並不是一開始就講得很清楚的究竟是哪五個難題?而是在拉斯馮提爾與約根萊斯閒聊當中,逐漸將條件成型。例如第一道難題的古巴,就是因為約根萊斯提到:「飯後一根海地雪茄對於思考很有幫助,雖然哈瓦那雪茄才是好東西,...........我從沒去過古巴」;拉斯馮提爾抓住約根萊斯這句話「從沒去過古巴」所透露出的些微訊息,因而將第一道難題設定成要去古巴拍攝(拉斯馮提爾甚至不知道就竟有沒有足夠的預算讓約根萊斯去古巴拍片)。
這樣的狀態讓這五道難題變得很有趣;這樣的難題究竟有沒有意義?有了這五道難題就可以創作出好看的電影嗎?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心中有這樣的疑惑。當然「創作好看的電影」顯然不是這次五道難題的主要目標,就連拉斯馮提爾、約根萊斯不約而同地表示討厭的形式:動畫,都成為第四道難題了,「創作好看的電影」應該並不是主要目標。
如上面所說,拉斯馮提爾一開始只提了12格拍攝這點;我剛剛聽到12frames這字眼的時候,我還不確定這是甚麼意思,大家知道電影正常格數是一秒24 格,高於24格的拍攝然後正常24格播放就會有慢格的效果,低於24格的拍攝然後正常24格播放就會有快格的效果;等到約根萊斯的成果出現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那是抽格的意思。「抽格」這方式乍聽之下應該是稀鬆平常的技術,然而和舊版《完美人類》相比較,「抽格」影響所及,第一道難題的剪接變得非常的碎,而且加了大量的close shot、短切畫面,就猶如現代流行的MTV風格;舊版《完美人類》幾乎是用旁白來帶領畫面的進行,有著強烈的思辨和自語味道(不知有沒有人想起雷奈的《去年在馬倫巴》)。
改變第一道《完美人類》的不只是「12frames」這因素,「古巴」這因素也有著相當顯著的影響;尤其在演員、表演、場景環境這方面;舊版《完美人類》的白淨背景和歐洲演員的冷酷表演風格完全被去除了,古巴的拉丁風格:熱情、色彩、自娛、肉慾無不顯示在男演員的小碎步舞姿當中,即使簡單的抽雪茄動作、女演員的凝視也是充滿著這樣的風采。
可能很快就會有人問道這就是真實的古巴風格嗎?就如前面所說,約根萊斯是第一次去古巴,也許他花了相當大的心力去了解古巴,也許這多多少少有著部份真實的古巴,不過至少,約根萊斯和古巴的相關點來自於「雪茄」這個愉悅的東西,「愉悅」取代了「思辨和自語」在《完美人類》當中的地位。
想想這第一道難題所出現的題目:「12格、不設定佈景」這兩點比較偏向電影製作本身,而「答案、古巴」這兩點就偏向約根萊斯本身了。就像拉斯馮提爾所說得:這是一種治療。拉斯馮提爾所設定的難題就像強大的擾動因子,透過約根萊斯影響著《完美人類》某些成份,也許可以更加了解舊版《完美人類》或是約根萊斯這導演;也許,這些改變所造成的差異才是我們所能真正了解的東西。
附註:
根據下面網友的解釋,12FRAMES的意思是每個cut長度不能超過12FRAMES,以一秒24FRAMES來說,12FRAMES就只能是半秒,每個cut長度最多只有半秒,難怪這第一道難題的鏡頭會如此的碎!約根萊斯鑽漏洞的聰明地方就是利用抽格來延長每個cut的長度;所謂的抽格,其實就是把每個FRAME停格幾個FRAME,停的越多FRAME,抽格效果就越強烈;如果是停格2FRAMES的抽格效果,那麼12FRAMES就可以變成 24FRAMES(一秒),抽格效果越劇烈,可以延長的時間就越長;其實這是拉斯馮提爾設定限制的疏忽,因為拉斯馮提爾並沒有說清楚:將一個FRAME停格兩個FRAMES,這樣究竟算一個FRAME還是FRAMES?至少約根萊斯利用這漏洞,替每個cut長度爭取了很大的彈性。
比對一下舊版《完美人類》,舊版《完美人類》的鏡頭長度都很長,幾乎都是利用一連串的問題來引導影片;拉斯馮提爾設定這兩個限制:「12FRAMES、回答」,就是在破除舊版《完美人類》影片運行的基調,利用這樣影片基調的直接破壞,來面對舊版《完美人類》,這樣的態度很有趣;「這些限制究竟有何意義?」、「新的影片會更好看嗎?」可能都不及這種「影片基調的直接破壞」態度吸引人進一步思索。個人覺得,就「作者」方面來說,因為感受到這樣「影片基調的直接破壞」態度,我不是更了解約根萊斯,反而是覺得更能夠去思索拉斯馮提爾。
The Five Obstructions 五道難題
The Five Obstructions 五道難題:《完美人類》五重奏二
(點選可以看到原始版和這五道難題)
自從上次整理完對於第一道難題的文章,至今快要ㄧ年囉,雖然說是因為剛好去年底非常忙碌,不過最主要是許多關於這五道難題的想法還不是很清晰,似乎ㄧ直沒有辦法寫得很深入,間隔這麼久了,來看看是不是可以有些新的路子來幫助思索。
在上ㄧ篇文章裡曾經說到拉斯馮提爾想要在拍製這部《完美人類》的目的似乎不在於讓《完美人類》更加的好看或是「偉大」,在第二道難題的一開頭,拉斯馮提爾表明了這就像是一種治療(我想,說的應該是指心理治療吧?)。
第一道難題裡,所提出的條件限制,諸如「古巴」、「12FRAME」,由這些條件所再製的第一個影片,與原始版本的差異當中,可以看得出這些條件所造成的影響。
如果說,拉斯馮提爾想所說得「治療」是一種「了解」:了解《完美人類》,了解原作導演約根萊斯。那麼達到這個「治療」、「了解」的手段就是:提出條件限制。
我們會常常聽到有人因為非常景仰一部影片,因而想要去「了解」導演想法或是「了解」影片的內涵,為了達到這樣的「了解」目的,一般而言所聽到的手段不外乎就是:蒐集影片背景資料、了解導演過去作品、蒐集導演對這影片的說法、分析思辯這影片的元素。
也許有些人會採取導演作者論的態度,選擇「導演說了就算」,當然也有越來越多人不會輕易地相信導演說法,寧願去解析影片元素,思辯找出影片呈現和導演說詞的差異。
在這裡,拉斯馮提爾所採取的是更為激烈的手法:與導演對談、找出蛛絲馬跡以提出條件限制、再拍製、再提出條件限制。拉斯馮提爾自己也都承認這些條件會是有害的、庸俗的,但是經由這種破壞性的限制,連我這種局外人的觀影者,都隱隱約約地感受那種進一步的理解,在第一道難題成果中,可以體會到:白色背景、長時間鏡頭、北歐演員VS古巴演員這些元素的影響。
第二道難題:孟買:痛苦的地方、不要展現痛苦的來源、約根萊斯成為男主角、沒有女主角的餐宴
在這次的難題裡,拉斯馮提爾首先提出一個更為驚人的條件:剝除約根萊斯觀察者的角色。
如何做到剝除約根萊斯觀察者的角色呢?拉斯馮提爾體會到原始的《完美人類》裡,兩個腳色都身處在ㄧ個痛苦得姿態當中(然而在這影片並沒有將這種痛苦表達的很清楚),而且導演約根萊斯對這種痛苦採取一種疏離的作法:不論是蒼白的背景還是「劇中腳色一直處在極為日常的活動當中」這樣的設定,約根萊斯並未想要在原始《完美人類》原始裡直接切入痛苦本身。
這樣講起來,當然一定有人會問,那你如何知道原始《完美人類》的角色是處在痛苦當中呢?這是ㄧ個非常模糊的大問題。先不論這課題,先看看拉斯馮提爾的新條件:剝除約根萊斯觀察者,讓約根萊斯成為演員,並且在約根萊斯感到痛苦的地方再度拍攝《完美人類,而且不能在新製的影片當中展現這些令約根萊斯感到痛苦的元素。
這第二個難題的條件看起來比起第一道難題更加苛刻了,更加地貼近約根萊斯,這種方式、態度顯現拉斯馮提爾的方法學:並不是身為導演所說得話就可以詮釋其電影作品本身,而是其身為導演在電影中所站的位置。
這段話有點繞口令,簡約地說吧,很多人都會說一種理論:當導演完成一個電影作品,這個作品就不再是這導演私有的,而是可以提供大家論述的作品了(或許可以用「對象」這名詞)。然而,每當大家想要詮釋電影的時候,卻還是免不了想要去猜測或是參考導演的想法與說詞;也就是說,無論是不是用「完成」這想法來切割電影作品和導演之間的必然性,導演這個人總是可以去影響、干擾著讀者的詮釋。
拉斯馮提爾並不避諱「導演」這樣的干擾,反而視為一個必然性要素,用一種結構學態度,把「導演」視為一種電影製作的結構關鍵位置,利用攻擊性、破壞性手法,來審視這樣的破壞所造成的影響。
在第一道難題的「12 FRAME」就可以隱約察覺到這種破壞性手法,但是「12 FRAME」還只是針對電影本體的一種破壞,在第二道難題裡,「痛苦的地方、不要展現痛苦的來源、約根萊斯成為男主角、沒有女主角的餐宴」這四個條件全部是針對「導演」這個位置的破壞。
那麼這樣的手法成果令 拉斯馮提爾滿意嗎?結果,拉斯馮提爾反而表現出非常失望的情緒。拉斯馮提爾的失望並不是來自於約根萊斯不是個好演員這件事,而是另外一件看起來無關緊要的事情。
拉斯馮提爾對於約根萊斯「利用半透明紙將孟買紅燈區的人群半掩地出現在約根萊斯背後」這個作法感到非常地失望。乍聽拉斯馮提爾失望的反應,直呼不可思議,因為我還滿喜歡這個作法,也敬佩約根萊斯工作隊伍在夾縫中求突破變化的能耐,這比在第一道難題突破「12 FRAME」限制的作法更令我驚豔。我在想:「拉斯馮提爾直呼失望會不會太嚴苛了?」
拉斯馮提爾表面的說法是這作法完全違反「DON’T SHOW IT」這條件。(看到這兒,我在想:「拉斯馮提爾,你會不會太嚴苛了?」)然而仔細想想,這將背景人群半掩著的作法其實是一種非常強烈的手段,比起「純白背景」、「沒有人群的平常背景(像是在第一道難題的背景)」、「完全開放的人群」這三種情況都來得強烈,將那種「疏離又滲入」的情緒強烈表達出來,也因為這種強烈,我才會覺得這作法非常吸引人。(事實上,拉斯馮提爾的電影作品也常常出現這種強烈的作法)
也因此,我還是很納悶,違反了那個條件會有什麼樣的壞處,足以讓 拉斯馮提爾表失望呢?
(點選可以看到原始版和這五道難題)
自從上次整理完對於第一道難題的文章,至今快要ㄧ年囉,雖然說是因為剛好去年底非常忙碌,不過最主要是許多關於這五道難題的想法還不是很清晰,似乎ㄧ直沒有辦法寫得很深入,間隔這麼久了,來看看是不是可以有些新的路子來幫助思索。
在上ㄧ篇文章裡曾經說到拉斯馮提爾想要在拍製這部《完美人類》的目的似乎不在於讓《完美人類》更加的好看或是「偉大」,在第二道難題的一開頭,拉斯馮提爾表明了這就像是一種治療(我想,說的應該是指心理治療吧?)。
第一道難題裡,所提出的條件限制,諸如「古巴」、「12FRAME」,由這些條件所再製的第一個影片,與原始版本的差異當中,可以看得出這些條件所造成的影響。
如果說,拉斯馮提爾想所說得「治療」是一種「了解」:了解《完美人類》,了解原作導演約根萊斯。那麼達到這個「治療」、「了解」的手段就是:提出條件限制。
我們會常常聽到有人因為非常景仰一部影片,因而想要去「了解」導演想法或是「了解」影片的內涵,為了達到這樣的「了解」目的,一般而言所聽到的手段不外乎就是:蒐集影片背景資料、了解導演過去作品、蒐集導演對這影片的說法、分析思辯這影片的元素。
也許有些人會採取導演作者論的態度,選擇「導演說了就算」,當然也有越來越多人不會輕易地相信導演說法,寧願去解析影片元素,思辯找出影片呈現和導演說詞的差異。
在這裡,拉斯馮提爾所採取的是更為激烈的手法:與導演對談、找出蛛絲馬跡以提出條件限制、再拍製、再提出條件限制。拉斯馮提爾自己也都承認這些條件會是有害的、庸俗的,但是經由這種破壞性的限制,連我這種局外人的觀影者,都隱隱約約地感受那種進一步的理解,在第一道難題成果中,可以體會到:白色背景、長時間鏡頭、北歐演員VS古巴演員這些元素的影響。
第二道難題:孟買:痛苦的地方、不要展現痛苦的來源、約根萊斯成為男主角、沒有女主角的餐宴
在這次的難題裡,拉斯馮提爾首先提出一個更為驚人的條件:剝除約根萊斯觀察者的角色。
如何做到剝除約根萊斯觀察者的角色呢?拉斯馮提爾體會到原始的《完美人類》裡,兩個腳色都身處在ㄧ個痛苦得姿態當中(然而在這影片並沒有將這種痛苦表達的很清楚),而且導演約根萊斯對這種痛苦採取一種疏離的作法:不論是蒼白的背景還是「劇中腳色一直處在極為日常的活動當中」這樣的設定,約根萊斯並未想要在原始《完美人類》原始裡直接切入痛苦本身。
這樣講起來,當然一定有人會問,那你如何知道原始《完美人類》的角色是處在痛苦當中呢?這是ㄧ個非常模糊的大問題。先不論這課題,先看看拉斯馮提爾的新條件:剝除約根萊斯觀察者,讓約根萊斯成為演員,並且在約根萊斯感到痛苦的地方再度拍攝《完美人類,而且不能在新製的影片當中展現這些令約根萊斯感到痛苦的元素。
這第二個難題的條件看起來比起第一道難題更加苛刻了,更加地貼近約根萊斯,這種方式、態度顯現拉斯馮提爾的方法學:並不是身為導演所說得話就可以詮釋其電影作品本身,而是其身為導演在電影中所站的位置。
這段話有點繞口令,簡約地說吧,很多人都會說一種理論:當導演完成一個電影作品,這個作品就不再是這導演私有的,而是可以提供大家論述的作品了(或許可以用「對象」這名詞)。然而,每當大家想要詮釋電影的時候,卻還是免不了想要去猜測或是參考導演的想法與說詞;也就是說,無論是不是用「完成」這想法來切割電影作品和導演之間的必然性,導演這個人總是可以去影響、干擾著讀者的詮釋。
拉斯馮提爾並不避諱「導演」這樣的干擾,反而視為一個必然性要素,用一種結構學態度,把「導演」視為一種電影製作的結構關鍵位置,利用攻擊性、破壞性手法,來審視這樣的破壞所造成的影響。
在第一道難題的「12 FRAME」就可以隱約察覺到這種破壞性手法,但是「12 FRAME」還只是針對電影本體的一種破壞,在第二道難題裡,「痛苦的地方、不要展現痛苦的來源、約根萊斯成為男主角、沒有女主角的餐宴」這四個條件全部是針對「導演」這個位置的破壞。
那麼這樣的手法成果令 拉斯馮提爾滿意嗎?結果,拉斯馮提爾反而表現出非常失望的情緒。拉斯馮提爾的失望並不是來自於約根萊斯不是個好演員這件事,而是另外一件看起來無關緊要的事情。
拉斯馮提爾對於約根萊斯「利用半透明紙將孟買紅燈區的人群半掩地出現在約根萊斯背後」這個作法感到非常地失望。乍聽拉斯馮提爾失望的反應,直呼不可思議,因為我還滿喜歡這個作法,也敬佩約根萊斯工作隊伍在夾縫中求突破變化的能耐,這比在第一道難題突破「12 FRAME」限制的作法更令我驚豔。我在想:「拉斯馮提爾直呼失望會不會太嚴苛了?」
拉斯馮提爾表面的說法是這作法完全違反「DON’T SHOW IT」這條件。(看到這兒,我在想:「拉斯馮提爾,你會不會太嚴苛了?」)然而仔細想想,這將背景人群半掩著的作法其實是一種非常強烈的手段,比起「純白背景」、「沒有人群的平常背景(像是在第一道難題的背景)」、「完全開放的人群」這三種情況都來得強烈,將那種「疏離又滲入」的情緒強烈表達出來,也因為這種強烈,我才會覺得這作法非常吸引人。(事實上,拉斯馮提爾的電影作品也常常出現這種強烈的作法)
也因此,我還是很納悶,違反了那個條件會有什麼樣的壞處,足以讓 拉斯馮提爾表失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