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輸特快車 -- CalDigit AV Drive
2011/02/22 5:04 pm Vic Chen

前言

回想當年,筆者剛接觸電腦的時期,為了一款聲光效果極佳的遊戲,不得不砸下半年零用錢加上過年的壓歲錢, 才升級了 386 等級的電腦中一顆僅僅 40MB 的硬碟,時光飛逝,十年後大學時期普通電腦的一顆內接 IDE 硬碟已經達 到 40G 的容量,在當時用來處理 DV 帶錄製的檔案已是綽綽有餘,時值今日,在動手寫這篇文章的時間點,影像的品質 已經達到 Full HD ,光碟更是已經出現 Blue-ray 單片 25GB 的大容量,而硬碟容量也發展到了 TB 的等級,筆者只有一個感覺, 硬碟真的是越來越大,價錢也越來越便宜,對一般的用戶來說,TB 的等級也已經綽綽有餘。

因為今天的主角是外接式的硬碟,索性我們先撇開內接式硬碟不談,在綜觀目前市面上的外接式硬碟市場,儲存媒 介區分為 SSD、傳統硬碟,大小也分為 2.5 吋以及 3.5 吋產品,而界面也從普遍的 USB 2.0 到 Firewire 400 都有,各有各 的優缺點,每一種產品的價格也相對不同,在我們購買的同時也要考慮到用途,是要做於備份資料呢?!或是攜帶資料外出用, 甚至是做為多媒體的儲存中心做影像處理的工作,而今天要介紹的這款 CalDigit AV Drive,正是為此而生。

以下我就以 AV Drive 的產品特色替對此產品有興趣的朋友們作一點使用上的心得,以及小小的測試報告。

產品特色

傳輸介面要求夠快夠穩定

筆者因平日工作性質的原因,使用的就是 Mac 系統,但是想要採購一顆專為多媒體儲存設計的外接式硬碟且同時 支援 Firewire 800 以及 USB 3.0 真的很不容易,而這次會注意到這款 AV Drive 的原因,除了 CalDigit 的硬碟陣列設備在 多媒體界相當知名以外,看中的就是同時擁有以上所談到的雙界面,除了事半功倍以外,需要的就是穩定的大量傳輸, 避免同時因為其他的運算工作而降低了整體使用的效率,並且筆者的工作環境中仍有 Windows 7 的機器,要想雙環境 下使用,AV Drive 真的是萬中選一。

USB 3.0 & Firewire 800

相信現在外接設備的傳輸界面當中,利用 USB 2.0 界面的款式應該是最多的,但是受限於每秒 480Mbps 的傳輸量, 再加上硬碟轉速的限制,對一些影像的工作者或是對速度有著狂熱需求的份子,俗話說時間就是金錢,我想這樣的速度 都是相當不夠用的,許多目前現行的 Mac 系統,無論是筆記型或是桌上型,都還是內建 USB 2.0,但 CalDigit 已經替廣大 的 Mac User 貼心的提供選配的 USB 3.0 介面卡使用,而且是只要 USB 3.0 的外接裝置都可以使用,不限自家的產品, 且向下相容 USB 2.0 喔!比起同為生產硬碟陣列裝置的大廠 Lacie,所搭配的介面卡,限制搭配自家用的硬碟,真的是方便不少呢!
不論是使用 MacBook Pro 17 吋或是 Mac Pro 工作站的客戶,都有不同的界面可選擇,USB 3.0 在實際測試後,的確在傳輸效能上大大的增加不少, 但筆者也發現在剪輯影片的同時比起 Firewire 800,系統的資源佔用性還是以 Firewire 略勝一籌,但這也不代表每個使用者都會有相同的經驗, 僅供比較參考,至於兩者的工作原理以及實際真正可以達到的速度,我想網路上有相當多的資訊可以查詢,筆者這邊就不在贅述。

簡單俐落的工藝設計

自從 Apple 的產品線改採鋁合金的製程以後,有越來越多的相關產品,都是採用類似的設計,而其中最大的受惠者, 也許就是我們台灣,因為很多產品都是我們代工生產的,當然筆者會選擇 AV Drive 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精巧的工藝設計, 完全能夠與我工作的 Mac Pro 搭配,鋁合金同時兼具質感以及散熱,甚至還有提供了最完整的防護性,正是一個產品間互相搭配的完美演繹, 最特別的是內附的散熱風扇還會隨著溫度去控制,聲音也相當的小,當作業系統進入待機時,AV Drive 也會跟著待機喔!

硬體測試

Fujitsu 320G test by USB 2.0

這邊筆者先利用自己手邊在處理影像的外接式硬碟來作測試,得到的數據寫入約 28.4 MB/s,讀取約 38 MB/s,與其他介面相形之下,速度真的是超慢的!

WD 3200AAJS test by SATA

接下來利用 Mac Pro 內建的硬碟,也來測試看看數據表現如何,測得寫入約 76.1 MB/s,讀取 74 MB/s,與 USB 2.0 相較之下,速度已經提昇了很多, 這也難怪內接設備 SATA 一現身,ATA 就馬上出局。

AV Drive test by Firewire 800

接下來就換我們的主角登場,首先測試的是 Firewire 800,在經過反覆測試後得到的數據為寫入 82 MB/s,寫入 86 MB/s,兩者數據相當接近, 以外接設備來看,傳輸速度就已經勝過內建的 SATA 約 10 MB 以上,可見其硬碟設計最佳化的程度。

AV Drive test by USB 3.0

最後在 Mac Pro 安裝好介面卡以後,筆者就以 USB 3.0 來作最後的測試,在幾個輪迴後,最後測得寫入接近 156 MB/s,讀取接近 129 MB/s 的佳績, 這個數據比起 USB 2.0 裝置的速度,真的是快上太多了,單以檔案的拷貝傳輸來說,已經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絕對是外接設備的明日之星。

SSD Drive by SATA

在完成了所有的測試之後,面對現在的儲存媒體明日之星 SSD,剛好筆者手邊也拿到了熱呼呼剛出爐的新款 MacBook Air, 因為之前並沒有機會接觸 SSD 的相關產品,所以趕快迫不及待的把他也拿來做一下測試,這邊比較需要提到的是在 IO 上 MacBook Air 絕對沒有我們其他測試的平台 Mac Pro 這麼快,但是我們居然還是測試到了寫入 182 MB/s,讀取超過 200 MB/s 的恐怖數據。

測試結果

由以上圖表可以比較清楚的看出,在相同的硬體測試平台上,傳輸界面對於硬碟的資料傳輸速度影響之大,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單單以傳輸界面來說,從最早期的 USB 1.1,一直到最新的 USB 3.0,其實都伴隨著硬碟容量的增加而變快,假使今天硬碟容量變為 TB 等級, 而硬碟界面的傳輸速度一直停留在 20 MB/s ~ 30 MB/s 的時代,可以想像假設要傳 100 GB 的資料,時間絕對會花上許久。

有在觀察電腦消費市場的朋友一定也會發現 SSD 這支令人期待的勁旅是否能夠異軍突起,單從讀寫的速度來看,真的是相當驚人的快, 不過就 C/P 值來說,相同的價格可以換到的容量,比起傳統硬碟,真的是少的可憐,要求絕對速度的玩家,或許還可以接受, 但對需要大容量儲存空間的實用性玩家來說,還是以傳輸速度高的傳統硬碟,比較經濟實惠,短時間內,除非 DRAM 暴跌, 否則想要享受速度快又要容量大,我想也就非 CalDigit AV Drive 這樣的產品莫屬了。

好比今天兩臺滿載貨物的貨車,要抵達相同的目的地,一臺從省道,一臺從高速公路,不同的速限,絕對會影響兩臺車所抵達的時間, 而對筆者來說,一樣是到台北,比起搭客運,坐高鐵只花一半時間,雖然貴上一些錢,但所換來的時間以及方便性,絕對是划得來, 相信對很多使用者來說,還是會有其附加的價值存在。

總結

外接式硬碟品牌以及款式琳琅滿目,針對影像處理最佳化甚至是支援 USB 3.0 的硬碟產品卻少見,以筆者每天都要利用影像處理軟體處理大量的客戶資料而言, 確實是需要一顆傳輸界面夠快,而且在使用上能夠穩定的硬碟裝置,CalDigit 所發表的這款 AV Drive 在處理這方面的工作,的確能夠達到我的要求, 因為我們在剪輯影片或是在處理照片的同時,每一個動作都需要做硬碟的讀取以及寫入,假使硬碟的傳輸速度過慢,連帶的就影響了一個計畫案完成的速度, 在實際的利用 Firewire 800 以及 USB 3.0 的連續測試以及使用後,比起前一顆筆者服役的 USB 2.0 外接式硬碟,的確是在穩定性以及速度,甚至處理器的資源佔比上, 獲得了相當大的改進空間,也讓筆者的工作有如行雲流水一般的順暢。

至於對一般不是從事影像工作的客戶來說,我們也有機會拍拍數位照片,或是家庭影片,或是御宅族會蒐藏音樂以及影片, 所有手邊的資料都成為數位化的同時,資料量越來越大,即刻需要的就是一顆大容量硬碟,在產品的選擇之間,就不在是只考慮到容量, 必須同時考慮到傳輸的速度,產品本身設計的穩定性,而如果同時考慮到以上幾點,相信 CalDigit 這款 AV Drive 絕對能夠符合要求完美的客戶需求。



欲知更多產品資訊請至 CalDigit 台灣



敗家四人組對此項產品的總評
蘋果周邊廠商若能跟上蘋果更新的腳步,讓 user 在使用時能夠更得心應手,對品牌本身無疑也是加分不少。
評分∕
WOW!CalDigit 這個東西真的超屌的!化不可能為可能,外觀又這麼 Mac,CalDigit 真有你的!
評分∕
老夫認為這個產品外觀令人覺得就是 Mac Design ,效能方面又是現在最新的傳輸界面,值得一買。
評分∕
在下為優質品牌 CalDigit 再度能夠開發出內容令人激賞、外觀跟 Mac 這麼契合的產品感到欣慰不已,有大量傳輸需求的 Mac user 趕緊去購買吧!
評分∕
總評分

(在此採用老地方冰果室「冰品評分系統」:最少半盤冰 ,最高五盤冰 ,有時還會外加櫻桃 在冰上面以嘉勉某些為評鑑者所感佩的特別之處。)
購買指南

搜尋所有 CalDigit 的商品…